技改在任何时候都是个敏感的事情。大量的问题需要摆平,天时地利人和,缺一不可。
天时
即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技术改造工作。在时机的选择上,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。
空闲时段
在开发企业应用时,技术改进也是常见的工作。企业应用开发的特点是有忙有闲。在版本发布前都紧锣密鼓进行开发工作;在老版本发布之后,新版本刚刚启动开发时,有相对空闲时间,可以进行技术改进。 而当这一套方法搬到互联网应用开发上时,却发现基本行不通。互联网应用开发是两种情况:很忙和非常忙。预留大片的时间进行技术改进,几乎是不现实的。如果有业务可以有空闲时间做技改,那基本上也就没必要改了,因为这也意味着这个业务进入稳定和衰退期。
随需改进
既然找不到空闲时段,另一个选择是随需进行,也就是在项目开发过程中,对涉及到的模块进行改进。而在实践中,我们也发现这种做法难度很大。
1. 遗留系统的模块依赖关系往往令人匪夷所思,改进过程中,经常会发现需要对所依赖的底层模块进行大调整,导致改进工作无法进行。
2. 就算是所依赖的模块没有问题,改进工作也会导致更多的时间开销,2~3倍都是正常的。这个延迟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够承受的。
优化团队
比较适合互联网应用开发的做法,是组建专门团对进行技术改进。预留大约30%的开发能力来进行技改。这些人可以是专门负责架构改进的,也可以从项目组中抽调轮岗。
1. 改进前,制定改进计划,循序将近进行。涉及到具体模块改进时,抽调负责该模块的技术人员来参与。
2. 如果模块改进和业务开发工作同时开展,则可以考虑将这两个工作合并进行。
技改不能一哄而上,也不能蜻蜓点水的做。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循序将近,不要中断。项目紧的时候挑选风险小的任务来执行,少安排几个重构点。项目松的时候重构下核心接口,多安排些重构。但是不要中断。 一旦中断,往往结果是没有人会愿意继续。重构往往是个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的事,风险又大,短期看不到效果,大家做着做着,往往就放弃了。所以持续改进是必须的,避免半途而废。
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,对于特别看重绩效的团队,按照产出来度量工作成果,那必须果断避开绩效考评的这段敏感时期。
地利
所谓地利,从软件角度,主要是基础设施的建设。在针对现有系统进行改进,推动微服务架构前,需要评估下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能够满足要求。 服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:
虚机环境或者docker
不同服务的线上压力和运行环境需求不同,内存,CPU,磁盘需求也不一样。按照服务需要自动弹性创建所需要的环境,是微服务部署的前置条件。
版本控制软件
版本控制不仅仅是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协作,同时也是保证线上运行的系统必须是最终正式的版本。一旦出现问题,开发人员可以从版本控制服务器上下载到一致的代码。现在一般用git来实现。为什么不用SVN,网上有很多对比文章,不是本文重点。
代码评审软件
每个微服务作为独立的项目来开发,统一编码规范,审核代码逻辑等,在这场景下犹为重要。和git相配合,gitlab是优先考虑的codereview软件。
集成发布
集群对微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环境,将一个服务部署到几十,甚至上千台机器上是必要的。这种情况下,人工部署是不现实的,依赖于集成发布环境,实现获取版本,集成编译,备份老版本,发布新版本,启动服务,暂停服务和重启服务。推荐使用jenkins。
系统监控
监控自动化也是必要的基础设施。对出问题的服务报警,在高峰期对核心服务进行监控,都必须借助监控系统来处理。推荐使用zabbix。
日志分析
排查错误和对系统进行审查,日志处理是不可避免的。想跟踪某个ID用户的行为,在几百台机器上逐个查看日志也是不现实的。使用工具,如ELK,将日志收集到一个存储中,提供检索功能来查看日志,甚至对日志做统计分析,也是必须的设施。
办公环境
不用说,新老系统开发人员得在一起办公,随时交流。如果条件无法满足,那至少必须建立顺畅的沟通方式,比如QQ群,微信群等。邮件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,电话会议也是不错的。
人和
最重要的因素。总体上包括三个方面内容,上级领导的支持,团队成员的认可,合作部门的理解。
上级的支持
毫无疑问,上级领导支持是前提条件。重构是高风险的工作,往往不容易立即出新成果,而且还需要额外的投入。几个月内,没有新东西,出货速度变慢,没有其他因素,不是重构就是在怠工。从公司层面,更高层的人越能知道什么时机适合开展重构工作。公司马上要架构调整了,系统快下架了,近期有重大活动需要支持,有人需要尽快出成果来晋升….都需要慎重评估是否可以进行重构,而这些事情,越高层的人掌握的信息越多,所以得到他们的支持是必须的。
团队成员的认可
其次是团队成员们认可。特别是老系统的开发人员,他们认可和毫无保留的支持是必要的条件。他们最清楚系统有哪些坑,哪些是必须改动的,哪些是没有用的功能,哪些只是临时的解决方案。这样才可以在功能迁移时,有目的地进行调整。